2025年8月5日凌晨,乌克兰哈尔科夫州洛佐瓦市在沉寂的夜色中,突遭俄军发动的一轮被称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之一”的空袭行动。根据乌克兰官方通报,此次攻击主要使用了数量庞大的伊朗制造沙赫德-136型“自杀式无人机”,被戏称为“小摩托”,这些无人机如蜂群般袭来,对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重要的铁路运输系统、多处物流仓储设施,甚至包括一座被怀疑用于存放北约军事物资的弹药库都遭到严重摧毁。当地政府官员表示,这是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洛佐瓦市所经历最为惨烈的一次袭击。
在哈尔科夫前线,乌克兰军队也未能幸免。据消息称,俄罗斯空军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对乌军的后勤枢纽实施密集打击,导致大量战略基础设施毁坏,多座企业园区化为废墟。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于8月5日当天秘密抵达该区域视察前线。而就在他离开不久,俄军便展开了更大范围的空袭,显然是有计划、有准备地打击乌方关键节点。俄罗斯方面表示,此轮攻击成功瘫痪了乌克兰在洛佐瓦市的铁路枢纽系统,这一枢纽正是向顿巴斯方向输送兵员与物资的关键通道。
袭击造成的破坏远不止于此。据俄罗斯新闻媒体报道,多个爆炸点集中在无人机制造工厂及其仓库附近,有证据说明乌军正借助此地进行无人机储备与调配。俄罗斯军事专家尤里·波多利亚卡指出,洛佐瓦车站不仅是哈尔科夫州的交通心脏,更是乌克兰向康斯坦丁诺夫和波克罗夫方向调动军队的命脉。据统计,俄军此次共发起超过30次精确打击,城市电力与供水系统全面瘫痪,铁路车站严重受损,多辆停靠列车遭炸毁。
乌克兰军方在遭遇重创后表示,沙赫德-136无人机的威胁日渐增长。这些自杀式无人机不仅能携带反坦克地雷,还能装载集束炸弹,杀伤力明显地增强。乌克兰国内舆论也不乏对“规模最大袭击”描述的质疑,但事实是,俄方无人机的产能已经提升到令人警觉的水平,仅2025年8月的投放量就几乎追平了2024年全年。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乌克兰过去也曾两度袭击俄罗斯罗斯托夫州铁路枢纽,如今却成了俄军打击的“正当理由”。
紧接着在8月6日,俄军再度使用45架沙赫德-136无人机,对乌克兰南部重镇敖德萨展开空袭。乌克兰空军虽成功拦截了其中36架,但仍有部分无人机突破防线,攻击了敖德萨的天然气运输设施。此次袭击造成的火光冲天,甚至在罗马尼亚境内的居民也清晰可见。据报道,“奥尔洛夫卡”天然气压缩站爆炸持续燃烧多个小时,其连接的巴尔干天然气管道系统也受到波及。
这一设施的破坏不仅中断了原本就受限的天然气供应,还彻底打断了乌克兰与阿塞拜疆之间的能源合作协议。乌克兰本就紧张的能源储备能力因此进一步削弱,整个国家的天然气调度和供应系统遭遇重创。从战略角度来看,此举或将长远影响乌克兰在冬季的能源应对能力。而俄罗斯对伊朗技术的高效整合,特别是在无人机武器化上的进展,已显著改变战场态势。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上将在8月6日公开表示,俄罗斯正积极扩充军力,计划年内再组建10个新师,总数达到9万兵力。为对抗这股压力,他呼吁全国继续扩大动员规模,强化兵员补充。然而,西尔斯基将军也坦承,若无法依赖西方军事援助,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将被严重削弱。当前乌军所能依靠的,只剩下人力储备与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系统。
尽管如此,强制征兵政策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乌克兰民众逐渐对无止境的战争动员表示不满。西方国家对乌援助力度的动摇,也使得乌克兰面临更加大的战略孤立风险。军事分析一致认为,若失去美国及北约的持续支持,乌克兰在这场拉锯战中的劣势将愈发显现,最终的失败或只是时间问题。